來源:新華社 2022-04-25 16:57:49
中國工程院副院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
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,2019~2020年,中國的水果占有量(產量+進口-出口)排在世界前列,是印度的2.3倍、美國的6.6倍
目前柑橘年產量已經超過5000萬噸,位居世界第一,出口量超過100萬噸。很多南方山區、庫區和革命老區依靠柑橘產業脫貧致富
今天發展果蔬產業,最擔心的不是種不出來,而是賣不出去,因此適度發展非常重要。把握適度發展的尺度,需要借助大數據
文 |《瞭望》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
在為人們提供能量為主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脂肪類食品得到充足供應后,果蔬成為人們維持身體健康、過上更高質量生活的必需品。
“樹立大食物觀,保障蔬菜、水果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,符合新時代中國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發展需求。保障果蔬供給,并不是要繼續擴大果蔬的種植面積,而是要實現果蔬產業高質量發展?!敝袊こ淘焊痹洪L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現代農業產業(柑橘)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鄧秀新接受《瞭望》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,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生產蔬菜7.49億噸、水果2.87億噸,已經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。未來,水果產業要繼續堅持“果樹上山下灘、不與糧棉爭地”的方針,蔬菜生產要根據大中城市人口需求合理布局、避免長途運輸。此外還要依靠科技力量,提高果蔬單產水平和品質,確保四季均衡供應,以及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、確保綠色和安全。
鄧秀新是新中國首位果樹學博士。上世紀80年代開始,鄧秀新一直致力于解決制約柑橘產業發展的科學問題,破解了甜橙基因“密碼”,推動中國柑橘基礎研究等領域逐漸進入世界第一方陣。此外,鄧秀新帶領團隊將研究領域拓展到采后處理、品牌打造及市場營銷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,有力支撐了我國柑橘產業體系建設。
近日,記者就如何走出果蔬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專訪鄧秀新院士,他說:“農業研究,不能關起門來找課題,要深入田間地頭。農業科技工作者必須要計算投入產出比,不但要考慮技術上可行,更要考慮經濟上可行和環境上友好?!?/p>
果盤子豐盛背后的科技助力
《瞭望》:請談一談我國水果產業的發展情況。
鄧秀新: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水果產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一是1997年以前供不應求,到1997年我國農產品出現了大范圍結構性過剩,水果第一次出現賣不出去的情況;二是1997年至2008年的供需基本平衡;三是2008年以后到現在的供大于求,但不是絕對過剩,而是結構性的總量過剩,例如在同一季節集中大量上市造成過剩。
從生產規模來看,統計數據顯示,我國園藝作物種植面積約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,產值約為種植業的一半。其中,水果(含西瓜)產量40年來增長了18倍;從國際比較看,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,2019~2020年,中國的水果占有量(產量+進口-出口)排在世界前列,是印度的2.3倍、美國的6.6倍。從人均看,中國的水果人均占有量已經超過國際平均水平。
現在已經不存在消費者買不到某種水果,只是水果會在某個季節價格略高或略低。果盤子豐盛的背后,是科技進步的力量。
首先,通過早中晚熟品種的選育與搭配種植,實現了鮮果的周年供應?,F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柑橘,蘋果、梨等大宗水果通過氣調貯藏等技術措施,保鮮時間可達到1年以上。
其次,水果生產技術逐步邁向現代化。近年來水果產業已經形成了相對集中的規?;a。水肥一體化、果園機械化成為一種趨勢,省力化栽培也得到重視。
再者,選育了一大批水果新品種。40年來,我國培育了接近2000個接穗品種和40多個砧木品種。選育的早紅臍橙比已有早熟品種提早20天成熟,篩選的晚熟品種倫晚臍橙在3至4月成熟,甚至可以掛樹到5月。
《瞭望》:在推動中國柑橘基礎研究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以及產業化方面,你做了哪些工作?
鄧秀新:目前我國柑橘栽培面積萬畝以上的品種近70個,涉及柑、橘、橙、柚、金柑、檸檬等多種類型。通過品種更新換代、完熟采收、留樹保鮮、覆膜晚采、交替結果,以及完善采后保鮮技術及分選包裝等技術,實現了四季均有鮮果上市。柑橘由原來的9月至次年1月上市,延伸為7月底到第二年6月上市。
這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。上世紀80年代以來,我們團隊在生物技術和品種改良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:
一方面,建立起完整的細胞工程技術體系,創立了無核柑橘品種培育的新技術途徑,并培育出商業化無核品種“華柚二號”。通過建立生物育種方法,走出了改良柑橘品質、實現無籽化新路。如今,一批地方良種正通過這個途徑,進入改良軌道。
另一方面,完成了首例甜橙基因組測序和其他7個不同柑橘類型的基因組測序,并克隆了控制多胚性狀的關鍵基因,解析了控制柑橘紅色的多個基因,發掘和創制了播種當年開花結果的柑橘模式材料,并建立遺傳轉化和基因編輯技術體系,推動柑橘育種向設計育種挺進。未來,我們可以鎖定柑橘成熟期、色澤、含酸量、產量、抗病性等農藝性狀,培養出品質更好、抗病性更強的品種。
同時,我們利用常規育種技術,與相關單位合作選育了“華柑二號”優質椪柑、“華柑四號”無籽椪柑、早熟臍橙“早紅”、有特殊香味晚熟臍橙“宗橙”等10多個新品種。
產業化方面,為應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國產柑橘產業的沖擊,我們在原農業部的組織下,組建品種研發和栽培團隊,引進國外先進技術,結合政府的宏觀布局,將柑橘新品種在9個主產?。▍^、市)示范推廣。我們還規劃了3條柑橘帶增加品種類型和供應時間,形成了以晚熟柑橘為主的長江上中游柑橘帶,以臍橙為主的贛南、湘南和桂北柑橘帶,以早熟和晚熟的寬皮橘為主的西江流域柑橘帶。
不到10年,中國柑橘產量小、品種少的短板得以改變,產量和出口顯著增加。目前柑橘年產量已經超過5000萬噸,位居世界第一,出口量超過100萬噸。很多南方山區、庫區和革命老區依靠柑橘產業脫貧致富。
果蔬產業發展短板待解
《瞭望》:我國水果產業發展存在哪些短板?
鄧秀新:我國水果產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,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第一,國際競爭優勢正在淡出,除了少數幾個果品外,我國水果競爭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而減退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到現在,農產品國際貿易發生了巨大改變,農產品進口總額不斷增加。主要原因是近十多年來,我國人工成本快速增長,加上立地條件較差,機械作業水平低,生產效率不高,導致水果生產成本與美國相比已經不具優勢甚至略高,與巴西等南半球國家相比幾乎沒有優勢,南美洲的車厘子(櫻桃)、南非的柑橘大量進入中國。東南亞國家的水果生產成本則更低,我國每年進口大量香蕉、火龍果、龍眼等水果。
第二,單位面積成本升高、效益逐年下降。我國農業種植中80%以上是小農戶,小農經濟帶來農業生產成本的增高。規?;N植能夠降低化肥、農藥、機械的使用成本。
第三,大小倒置,出現供需錯位。茶葉、果蔬、稻米等是大宗產品,近年來一些地方過度追求種植高端產品,最后離開普通老百姓的消費視野,市場越做越??;特色小宗農產品貪大求量,做大后易出現產量過剩,進而導致價格暴跌。
第四,加工不分物性,一味精深。不少地方一談到水果加工,不是釀酒就是做醋。但并不是什么水果都像葡萄那樣能拿來釀酒,用來釀酒的葡萄也是含糖量(可溶性固形物含量)20%以上、果小皮厚色深的品種。此外,只談技術可行,忽視經濟可行。例如有的地方發展檸檬果膠深加工,但檸檬種植量少,果膠生產成本高,產品沒有市場競爭力。
第五,科技研發、推廣體系與生產組織方式不匹配。有的科研人員忽視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,關起門來找課題,科研成果難以應用于生產。農業高校中教學與實習場所距離遠,有的園藝專業學生不會果樹嫁接??蒲腥绾胃淤N近生產,如何把生產問題轉換成科研題目,值得出資方和科技工作者去思考,共同去努力解決。
《瞭望》:如何看待設施農業發展?
鄧秀新:設施栽培等工業技術的應用解決了蔬菜和水果生產的時空局限,在冬季蔬菜供給方面功不可沒。蘿卜、白菜、土豆是以前北方居民冬天食用的主要蔬菜類型,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使蔬菜種植受區域、地形等空間約束越來越小,人們在冬天也能吃到種類繁多的新鮮蔬菜。
研究顯示,受氣候影響,除高原外,我國設施大棚比較適合的區域是北緯37°向南北擴展4°,即河南漯河到遼寧沈陽。這些年科技的作用讓此區域向北推進了1~1.5°。但現在南方以及東北一些比較冷的地方也在發展設施農業,夏天南方的溫室大棚需要降溫、冬季東北的溫室大棚需要增溫,加大了能耗成本。南方一些地區甚至在十分珍貴的良田上建起了設施大棚,不僅占用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,而且到了夏天溫度太高并不能生產,效果不好;加上雨水淋不到大棚內,很快出現次生鹽堿化。
設施農業培育的蔬菜較露天蔬菜,一般而言口感和風味要差一些,成本也增高??傊?,發展設施農業解決的是補齊果蔬供給缺口問題,一定要測算其經濟可行性和市場競爭力,同時需要看應用場景。戈壁、沙漠以及海島哨所、航天站比較適合發展植物工廠。
數字農業是未來方向
《瞭望》:大數據是如何提高果蔬產業市場風險規避能力的?怎樣建立果蔬產業大數據體系?
鄧秀新:利用大數據指導農業生產是未來發展方向。大數據能夠利用消費者需求數據、農產品供給數據指導農業生產。還能夠通過遙感等科技手段指導農戶進行一些農事管理。
今天發展果蔬產業,最擔心的不是種不出來,而是賣不出去,因此適度發展非常重要。把握適度發展的尺度,需要借助大數據。我們探索建立柑橘產量測報體系,每年柑橘上市前1個月,我們會出具一份產量預測報告,分析不同地區、不同品種柑橘產量的變化情況,已連續做了9年,效果很好。分析農產品生產數據,發現一個趨勢,即產量超過7%是異常波動。一旦發現柑橘產量數據異常波動就必須采取措施,避免柑橘賣不出去或者價格漲幅過大。
目前,我國的一些電商企業快速發展,提供了銷售數據,讓我們知道不同地區人們對不同果蔬的喜好,但整體銷售端的數據還不完整,供給端的數據仍然缺失。只有詳細的數據才能為果蔬產業發展提供參考。未來,農業主管部門要下大力氣推動建立果蔬生產大數據體系,對數據進行專業的分析和運用,避免產業盲目發展。
建立果蔬生產大數據體系首先要有頂層設計。利用好全國百萬農技推廣體系人才,每個鄉鎮需要1~2名農技推廣人才定時收集果蔬生產數據上傳,形成果蔬大數據平臺。其次,設立專項資金。中西部地區農技推廣曾經“線斷網破人散”,近年來,國家加大投入后已經有了改觀,但“有錢養兵沒錢打仗”的情況還比較普遍。再者,鑒于我國小農戶生產導致數據收集難度大,數據采集工作可以優先從集中連片的優勢區、合作社做起。
《瞭望》:推動果蔬產業更高質量發展,你還有哪些建議?
鄧秀新:做強果蔬產業,需要政府、科研人員、商業推廣人員和生產主體的共同努力,即“3+1”模式。
流轉土地需要政府支持,協調眾多農戶??蒲腥藛T要提供技術支持,護航果蔬產業發展。商業推廣人員負責打造品牌、開拓市場。生產主體則是農戶或者合作社。柑橘產業40年來的發展已經證明,果蔬產業要做大做強,離不開“3+1”的結合。
原文:https://h.xinhuaxmt.com/vh512/share/10758986